|
付出等於收穫

大自然宇宙間的平衡原理 give=take ,你付出去多少收穫則多少, 在你付出去之前的起心動念就已決定了結果.
要樂於付出, 這一生才會富足. 願意把自己的能力, 時間, 資源, 精神樂於不求回報的予人分享, 他人因你而得利 ,先利他才會利己,這個道理也是年過四十以後才有的體驗 ,原來現在的幸福是年輕時無意識的栽種, 才有今日的福份.
倘若凡事都是以"投資交益" 來期待付出後的回報或好處, 最後慾望所得變得更是缺乏, 往往無所求者反而得到的更多. 莊子有云:[巧者勞智者憂 無能者無所求]清清楚楚的說明了一切.

看看我們身邊的人, 是不是越不付出自私小氣, 越是向人索取的越是不足, 有時付出不是付錢, 而是你願意花幾個小時的傾聽, 陪伴, 分擔解憂, 朋友有難(而非長期的病態依賴)是否願意傾聽他的苦痛呢?
某些人沒時間沒耐心但是願意出資濟弱扶貧, 這也是另一種的付出, 怕只怕捨不得出錢也不願意出力 , 一切以利我為中心,如果身邊有朋友如此還是儘早遠離, 省得永遠只是個被利用的朋友, 牛牽到北京終究還是牛, 再給他兩百年他還是頭固執不化的自私牛.
印光祖師說: 常人總不見自己有過, 聖人總不見自己有德.
不見有過故其過山積 , 不見有德故其徳天高.

|
|
 |